保“米袋子”“菜籃子”是都市農業義不容辭的責任,綠色高效生態是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的方向,那么,在實踐中,如何平衡保供給和培育農業產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這對上海都市農業發展而言,是一道必答題,也是一道統籌題。上海農業用地不到240萬畝,寸土寸金,為了實現高質量保“米袋子”“菜籃子”目標,絕大多數農用地用于水稻、蔬菜種植,因此上海絕大多數家庭農場、合作社以經營大米、綠葉菜為主。近年來,上海各涉農區之間、同品類經營者之間的地產農產品競爭主導了上海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向,也因此形成了涇渭分明的格局,即經營者抱團參與市場競爭比例高、強度大,地產農產品附加值明顯提高,振興區域農業產業的底氣足,而那些無法通過品質、品牌獲得附加值的村鎮,農業產業則處于“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尷尬境地。
同樣身處鄉村振興新時代,同樣面對上海這一大市場,從事地產農產品種養業的經營者為什么有人歡喜有人憂?
立足供求趨勢 確立穩定增產高效經營模式
在上海,一飽松江區上海松林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松林豬肉和松林大米的口福,是中高收入消費者的一大快事。松江大米是上海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大米地理標志產品,松林豬肉和松林大米囊括了國家級、上海市的金獎。松江區10多萬中小學生是松江大米和松林豬肉的忠實消費者。在盒馬鮮生“0”系列營銷端,松林牌無抗豬肉銷量和口碑穩居第一。還是在盒馬鮮生,每天銷售松林大米不少于50噸。
記者通過松林品牌創始人王龍欽了解到,在鮮豬肉這個品類上,松林豬肉是上海市第一個成功注冊的品牌,品牌注冊20年之后的2021年,松林豬肉又成為上海市第一個獲得綠色認證的豬肉品牌。從風味種豬、無抗養殖到屠宰加工,通過直營店、盒馬鮮生等優質渠道到市民餐桌,松林鮮豬肉形成了一個各環節嚴格可控的閉環,并延伸出肉制品等產品,松林豬肉全產業鏈也逐漸完善。在這個嚴格意義上的閉環全產業鏈里,有近百個種養結合家庭農場,以統一的標準為松林豬肉提供生態養肥服務。種養結合綠色生態大循環的背后,是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和各涉農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和規范管理。
松江大米形成閉環也是異曲同工。在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和松林集團聯合努力下,松江大米依靠獨有的品種、品質,開啟品牌化和標準化建設,即培育了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也成長了包括松林大米在內的多個家庭農場大米品牌。2022年松林大米聯合經營規模達到了1.8萬畝,松江大米“松早香一號”品種規模達到1萬畝,“松香粳1018”品種面積達到6.8萬畝,松江大米品牌聯合社水稻種植規模占松江水稻種植面積的52%。為了共享品牌附加值,那些還未能加入松江大米聯合社的家庭農場則不斷提升綠色循環種養殖質量,努力爭取獲得松江大米品牌授權。
因為松江大米和松林豬肉品牌引領,過去十年,松江區豬糧產業走上了提升品種、品質、品牌和標準化的正軌,成為上海保豬糧供給的標兵,也成為地產豬糧產業綠色高產高效的榜樣。
隨著松林品牌影響力競爭力的不斷提升,2021年,金山區廊下鎮引進了松林,以大生態循環農業的方式建成8萬頭規模的“樓房養豬場”,以此方式加入松林豬肉閉環全產業鏈,既提高了金山區生豬保供給能力,也為廊下鎮綠色蔬菜產業引入新鮮血液。這樣的聯合,自然強化了松林品牌豬肉閉環的實力,在豬肉價格長期低迷的市場背景下,有著品牌資產的企業大多期待擴大規模,松林豬肉通過聯合擺脫了產能長期徘徊在15萬頭之下的困境,2022年實現了出欄超25萬頭品牌豬的目標,目前正擼起袖子向著50萬頭的目標邁進。
廊下鎮和松林集團一拍即合,是因為過去十多年廊下鎮一直走在農業品牌化道路上,農業品牌資產在廊下鎮農業產業振興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雙方牽手,是志同道合者的牽手,是奔著產業振興而去的牽手。
市場供需轉換證明,“米袋子”“菜籃子”的品牌消費模式必將為生鮮農產品低價競爭畫上句號,那些敏感的經營主體早已轉換了跑道,圍繞地方政府的主導產業,用特色經營模式和差異化競爭力取得了穩定增長和高效益。
毗鄰上海松江區的上海青浦區肩負著大都市生態保障的責任,早早確立了菜、米、菇、魚農業主導產業,過去十多年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證明,只有扶持培育農業企業品牌,青浦區的主導產業才有競爭力,振興鄉村產業才有希望。
王印是為上海“菜籃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上海潤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連續三年被評為青浦區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潤晨農業2010年正式起步,2019年經營額超億元之后,連續實現高增長,經營額和利潤率都超過了18%,靠的是B2B經營模式和二、三產反哺一產的策略。過去20年,隨著上海人工成本等經營成本不斷增加,帶著“野蠻生長”基因的蔬菜規模經營戶原地踏步的多,無力為繼的也不少,像潤晨農業這樣經營額、效益穩步增長,每天為上海15萬人提供“菜籃子”服務的企業,實屬鳳毛麟角。
王印告訴記者,同樣是圍著一棵菜,同樣是B2B規模化經營,如果不能廣泛聯合有技術有經驗的菜農形成特色規模經營,即便企業勉強維持著,對一個地區產業振興的貢獻也是很有限的。
過去十年,王印和他的團隊通過三產配送服務、二產凈菜預制菜加工所得利潤反哺種植端,在青浦區太來村形成了大葉蓬蒿、米莧等小品類綠葉菜的規模化,走出了一條穩步增長高效增長的路子,沉淀下了潤晨菜緣、太來菜緣兩大品牌資產。2021年,“一棵菜成就三產融合”獲得第五屆上海市農村創業創新大賽成長組一等獎,隨后獲得第五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總決賽三等獎,由此可見,潤晨的經營模式和策略,已經在鄉村振興時代得到八方回響。
培育品牌資產 構建區域產業聯合體
松江大米、松林品牌生態閉環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確保了松江區超過一半的大米和每年近15萬頭生豬,得到全國各地、各界人士的認可。松江豬糧高質量發展模式卻沒能有效推廣,即便在上海,目前也只有松江區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穩定獲利,不得不說這是推動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進程中的遺憾。分析其原因,本質是缺少區域農業產業品牌資產和強勢品牌引領下的規模化聯合。
近百個家庭農場主加盟松林豬肉、松林大米品牌閉環,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主們因此每年共享了1000萬元養豬收入,加盟松林大米品牌的家庭農場主們分享了600萬元訂單農業帶來的穩定收入。松江大米品牌聯合社成員也獲得了高產高效,一是松江大米品牌和松林品牌資產輻射能力強,二是在松林這個強勢品牌的效益激勵下形成區域聯合經營模式。
記者發現,不少地方不是不想推廣松江區的豬糧模式,而是培育區域產業品牌資產需要時間,強勢品牌引領下的規模化聯合需要信任,信任的培育也需要時間。
金山區廊下鎮勇敢村的產業振興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菌菇是廊下鎮的傳統產業,去年年底,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廊下蘑菇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金山區85個經濟薄弱村超過1.6億元的集體資金投入了菌菇產業,確保年返利息6.2%。要不是2010年廊下鎮引進并堅定不移培育“聯中”企業品牌和“聯中1號”產品品牌,要不是2018年之后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品牌引領模式探索聯合經營,勇敢村能不能成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不好說,85個經濟薄弱村分享“聯中1號”品牌附加值,肯定是不現實的。
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非常看好廊下蘑菇小鎮的前景,他全程參與了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引進和品牌培育過程,是他為“聯中1號”品牌通過品牌聯合擴大規模效益提供了思路,即政府通過工廠化設施投入幫助村企合作共興產業。
“聯中1號”以其當天采摘當天送達市民餐桌的優勢而成為上海市場上雙胞蘑菇第一品牌,占了地產雙胞蘑菇97%以上市場份額。但是,勇敢村8家蘑菇專業合作社加盟之后,“聯中1號”品牌產品所占上海市場的比率才超過20%,今年合作社新的生產線投產后也不超過30%,市場潛力相當大。“聯中1號”品牌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政府、企業、蘑菇種植戶聯合起來,通過原料、技術、加工、銷售、價格、品牌“六統一”的經營模式,復制蘑菇億元村不是問題。而通過聯合,聯中合作社不僅能坐穩江南草菇菌工廠化經營第一的位置,還能不斷獲得品牌溢價帶來的規模效益,產業何愁不興?!
2021年,上海另一個獲得菌菇特色億元村稱號的是寶山區羅店鎮天平村,天平村菌菇產業的振興,同樣是通過寶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羅店鎮等各級政府引進培育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和“珍菇園”品牌,積累了強勢品牌資產的企業通過反哺成為寶山區鄉村產業振興的榜樣。
對此,沈文總結認為,強勢品牌資產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寶藏,事關“米袋子”“菜籃子”的品牌培育,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要立足傳統產業,根據市場供求趨勢引進和培育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用效益、利益促聯合,用機制保護聯合。
融入品牌延伸 再續穩增長高效益
政府、農業企業及合作社、規模經營戶聯合培育區域產業競爭力是農業產業振興的重要路徑。目前,在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構建產業閉環、通過完善產業鏈提高競爭壁壘是行之有效的模式,那么,對于已經形成閉環和全產業鏈的地方,如何繼續保持穩增長高效益呢?答案是明確的,融入品牌延伸,即擁抱延伸品牌價值鏈的人和事,提高區域農業產業、農產品的溢價能力。
記者采訪“珍菇園”品牌創始人黃國標和“潤晨菜緣”品牌創始人王印時,問到同一個問題——服務“米袋子”“菜籃子”的農業企業合作社下一個爆發點在哪里?兩位企業當家人和品牌創始人觀點一致,他們認為,未來服務“米袋子”“菜籃子”的合作社、企業一定是強勢產品品牌引領之下的高增長高效益。
記者了解到,兩位品牌創始人已經各自在整合產品品牌創建資源,他們的路徑也是不謀而合,即通過科技賦能,為預制菜品牌、新產品品牌注入新價值,構建競爭壁壘,贏得附加值。
同樣的,已經成功構建了豬肉、大米全產業鏈的松林品牌創始人王龍欽,也已經著手布局包括松林鮮肉包子在內的米面產品品牌,更重要的是,松林集團已經決策投資生豬-蔬菜綠色循環全產業鏈,繼續復制特色高質量農產品品牌成長模式。
寶山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孫晉分析總結該現象后指出,英雄所見略同,政府、經營主體如果不盡快形成差異化競爭意識,不強化品牌引領,一不能服務好“米袋子”“菜籃子”,二無法振興區域農業產業。
基于這樣的認知,寶山區已經著手挖掘、培養寶山特色農產品,并明確這一工作要結合永大菌業子品牌創建工作,聯手延伸品牌價值鏈,豐富全產業鏈。
記者由此聯想到,在上海振興農業產業的探索實踐中,以強勢品牌主導糧食蔬菜全產業鏈建設已經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最近兩年,在上海社區新零售領域迅速崛起的浦東清美鮮家,繼去年形成500家門店規模的基礎上,2022年再增設500個門店,短短兩年時間就在浦東建起了5000多畝蔬菜基地,是二、三產反哺一產經營策略的又一個成功案例。自2020年以來,浦東探索以品牌引領、主體聯合產銷對接、利益共享為特征的浦東新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該模式因為能更好地滿足上海市民的口福,更有效地實現經營者的附加值而廣受歡迎。截至目前,跟“米袋子”“菜籃子”相關的聯合體已經達到25個,輻射面積近10萬畝,其中水稻品牌化經營比例近15%。